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文章类别

投资入门

调研纪要 62 阅读

要点&分析师解读:

碳化硅主要用于功率半导体,替代现有的硅基二极管和IGBT。目前二极管的技术和经济性都已成熟,已经开始批量替代;Mosfet预计在2023年由领先的整车厂率先开始替代。

碳化硅替代的是400V以上的功率半导体,占到功率半导体总市场规模的80%,即400亿美元。目前在光伏逆变器中已有10%的渗透率,华为、阳光电源都有相关产品。在家电中也在替代,格力、美的进展较快。汽车是最大的应用市场,预计占50%,目前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蔚来ET7都已开始使用。

碳化硅主要难度在长晶环节,国内距离国外领先水平有3-5年代差,比硅基半导体差距小了很多。在产能和技术上,国内均处于全球第二梯队,有望逐步追赶,国内企业大有可为。

按照碳化硅可替代功率器件市场空间400亿美元测算,考虑2025年碳化硅降到硅基器件价格的1.5倍,30%被替代,则2025年碳化硅器件市场空间180亿美元。衬底、外延环节占总成本的60%,假设厂商利润率为30%,则2025年全球衬底、外延环节市场空间75亿美元,约525亿元人民币。


:长晶、外延技术介绍

碳化硅 长晶部分

生长方法:PVT,碳化硅固态在2300°以上变成气态,再在籽晶上生长碳化硅,相比硅只有1000多度,长晶速度比较慢,一小时零点几毫米,稳定的生长时间只有一周,和硅基长晶高度差100倍,速度也差几十倍,生长效率低,温度也较高,只有石墨材质能做坩埚,且需要密封,属于黑箱操作,不可操控,因此技术门槛比较高,需要经验性积累。

良率:目前较低,Cree、Ⅱ-Ⅵ 只有60%~70%,国内要低10%左右,导致4、6寸片价格较贵,是硅的60倍以上,但是由于高频、高压的性能,可以降低对无源器件的使用,可以节省系统成本,目前是硅的2~8倍。

国内情况:国外主流是6寸片,占比60%以上,4寸片占比30%左右;国内6寸良率低,以4寸为主,国内目前都在做大尺寸碳化硅衬底片,技术布局最早的是山东天岳和天科合达,还有其它企业在做。

国内外设备代差:长晶设备和国外差距不大,结构分为:线圈内置式(天科合达发明)和外置式,区别是线圈在真空腔内/外,腔体更大对控制更难一些,温度控制和效率更高,杂质更多,适合做导电型衬底;山东天岳腔体在线圈内,体积较小,杂质较小,适合做高纯半绝缘,两者技术路线不同。设备不复杂,但是需要工艺,基本都是自己设计找公司代工,全世界没有靠设备赚钱的公司,主要都是卖晶体,天科合达也是如此。

产能:目前已有的碳化硅产品基本来自Cree,衬底市占率达60%以上,第二是罗姆、第三是国内的山东天岳和天科合达。一台炉子产能一年在400~500片左右,生长效率较低,科锐号称有1000台长晶炉,年产能在20万片左右。

切磨抛设备国产化率还不高,主要进口德国、欧洲设备,切割设备需要金刚石切割,国内可靠性还不行,切割设备以日本设备为主,研磨抛也是以国外设备为主,国内产品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才能逐步实现国产化,国内企业正在慢慢进入。


碳化硅 外延部分

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已经有海外商业化较成熟的公司(LPE、爱思强、TEL),外延核心在厚度的均匀性、掺杂均匀性以及成本,厚度和电压成正比,器件面积和电流成正比,大约每平方厘米80~120A,国内主要就是瀚天天成和东莞天域,设备也以爱思强居多,国内中微从技术层面应该可以做。


:下游应用市场介绍

汽车应用:几年前特斯拉的应用引爆了市场,汽车分为三个子领域:电驱、DC-DC、充电器。其中电驱导入验证周期需要3-4年;DC-DC导入得较快,对安全要求不高;充电器分OBC和充电桩,充电桩一般用SiC二极管+IGBT,已经被各个厂商在验证,市场较大。

光伏逆变器:市场相当大,主要厂商是华为和阳光电源,H公司导入得更积极,应用方案采用碳化硅二极管+IGBT。

服务器电源:成本主要是电能,碳化硅能降低损耗,节省电能,对可靠性要求没有这么高,所以导入得较快,但是成本敏感性较高。

空调:美的和格力有较早的布局,三—四匹的空调会应用碳化硅芯片,消费级产品对成本要求也非常高。

超高压:3300V以上,用在轨交,可靠性要求更高,目前还没有上量。

国家电网:更长远的市场应用。

市场空间:比亚迪和特斯拉2023年会用纯碳化硅模块,2/3芯片,1/3模块。

产能:一辆电动车1/4~1/3片6寸晶圆,特斯拉按100万辆车,就要用25万片,科锐纽约厂,需求量较大,短期内市场不会出现过饱和的状态,国内量产的是二极管,二极管只有3-4种缺陷,Mosfet有6种缺陷,因此国内mosfet进展较慢。

时间爆发节点:2024年将推出第一个全碳化硅电动车平台,2027年所有平台换成电动车,2024年往后会有需求大规模的爆发,但是国内厂商如果现在不做,就赶不上在2024年通过验证,无法成为未来的主流玩家。

光伏方面,由于环境恶劣,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国内已经在进行验证,大概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会爆发。

对IGBT的替换:对能耗、体积有要求的,在400V/600V以上都能替换,长久以来必须使用碳化硅;中低压不太可能使用碳化硅,对频率要求高的会使用GaN。


:汽车端模块的应用

模块竞争格局:目前主流以IGBT为主,英飞凌占据60%的市场份额,接下来是三菱、斯达等,主要是使用在主驱逆变器中。

碳化硅与IGBT的替代:对大部分主流ODM来说,IGBT价格比较透明,为什么用碳化硅模块代替IGBT?碳化硅性能有优势,损耗、导通电阻较小,而且基于mos可以做双通道沟槽的设计,进一步降低导通电阻,技术上有优势,物理特性上,对整车能带来4~7%的成本节省(减少周身被动元器件,系统复杂性降低,减少空间可以装更多的电池)

模块设计方面:碳化硅模块和IGBT模块设计上,英飞凌市场份额高,用的是HpDrive,碳化硅没有明确的模块设计,终端ODM客户使用IGBT后,用Hpdrive切换较为方便,但是Hpdrive模块尺寸较大,无法体现碳化硅尺寸及性能优势,未来还需要针对模块进行重新设计,还需一定时间。

主流车厂规划:Tier 1 会对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并在2023年前采用碳化硅方案,Tier 2 主要以性能和价格为导向,不会有明确偏好,预计2024-2025年使用

特斯拉和比亚迪应用情况:特斯拉供应商是ST,ST从罗姆和Cree买了衬底以后做器件,目前一辆车2个模块,每个模块24个芯片并联,使用的是1in1的方案,未来还需要改进;比亚迪自己有模块厂,采购芯片后做封装,产能只供自己。


观点:重点推荐晶盛机电

1)晶盛机电经过10年技术积累,是国内唯一在长晶-外延-切磨抛设备均有涉及的公司;

2)公司在半导体、光伏、LED照明晶体生长等领域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热场设计、自动控制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具备横向迁移的能力;

3)近两年公司从设备厂商向材料厂商转移,如何中环、蓝思合资做硅片、蓝宝石等,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均有提升;

4)公司是上市公司平台,在资源整合、品牌实力等方面拥有优势;

5)估值测算过程:碳化硅方面,假设到2025年碳化硅价格降到硅的1.5倍,考虑到30%的碳化硅二极管被替代,预计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180亿美元。其中60%的成本在衬底和外延,如考虑相关企业利润率30%,则衬底、外延市场空间就是75亿美元,晶盛未来向材料延伸市场空间广阔,估值弹性大。

光伏方面,硅片扩产积极,预计公司近三年业绩保持高增长态势,对应今、明两年估值只有44倍和30倍,如果完全不考虑碳化硅,作为高景气行业的龙头公司,未来三年业绩呈高增长态势,对比锂电设备、光伏电池片设备龙头公司应有60倍估值,目前44倍属于低估。

整体来说,公司作为晶体制造龙头企业,光伏领域高景气奠定其安全边际,碳化硅提供较高弹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波动、市场竞争加剧


电子观点:重点推荐斯达半导、闻泰科技、露笑科技

  电子方面一是给大家讲现在器件的情况,包括像特斯拉和比亚迪,另外分享电子涉及到相关公司的投资机会。

    首先讲一下特斯拉,特斯拉的Model3是第一个把碳化硅作为一个主驱的电动车型。目前来看,意法半导体来供的MOSFET,采用是650伏产品,相对于之前的X和S所采用的IGBT方案来看,大概是有5到8个的点效率提升,也就是从原来的82%提升到接近90%,这块对续航是有贡献的。逆变器采用是单管的方式,24颗单管。一颗单管是包含了2颗的MOSFET芯片,一共是48颗,这是特斯拉的方案。   比亚迪是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研发出相关产品,2018年进行正式采用,先用了车充,后面才放到了汉这款车上,近期可以看到比亚迪未来是要自建产线。

    实际产业链来看,衬底是最为紧缺的环节,国际上Cree是龙头,II-VI做的也很好,从国内来看天科合达做的非常好,从长晶设备到衬底都是自己做的。因为本身四英寸是有成熟量产,现在在做6英寸产品,在徐州也有一百多台的炉子,所以这块无论是从成熟度规模还是过往的口碑、积累上,在衬底领域做得是比较领先的。

    上市公司层面,设备衬底还有一个上市公司相关标的,露笑科技,也是最近投资者问得比较多的。这个公司像这边技术来源,主要是陈之战教授,他之前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之前也担任过世纪金光的技术负责人,由于各种原因又出来,现在在露笑科技作为技术带头人。公司自己做长晶炉,自己做衬底。不过这块的衬底是是合肥产投的合资子公司来进行运营的。他们年中的时候会有第一批长晶炉点火投产,后续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也会保持持续跟踪。

从器件来看和之前专家讲的内容是差不多的。目前MOSFET是基本非常比较难,目前都是以二极管作为一个主要推的产品。像闻泰科技这个月是推出了车规级的二极管产品,像华润微、中车时代电气、三安光电都有相关产品,绝大多数推出是650伏产品,中车时代电气产品线相对宽一点,可以达到650-1700伏。

    之前也有很多人会问三安光电,做化合物半导体是上市公司里面的龙头,公司在化合物半导体主要的核心还是放在射频,因为化合物半导体一是功率器件,二是射频。主要是放在射频,所以国内通信厂商也对它是全力支持。但是SiC也有布局,虽然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但是考虑到过往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做出来主要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

  模块环节可以关注斯达半导,它在碳化硅模块领域现在复制他在IGBT领域成功路线,先做模块再往上游的自研芯片的方向去延伸,目前来看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推出来相关产品,目前来看推出来的量级还不是非常大,八万多颗的产能。基于过往IGBT产品信心还有对下游客户的黏性,模块如果真正做出来后我们认为还是会有不错进展。

    整体来看,在比较高价值环节还是在上游,也就是在长晶衬底。因为现在来看,基本6英寸单片是七八千,所以从价值量来看只要谁能稳定的量产,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收益。根据我们的了解,从实验室小批量到大批量,是需要整个工艺非常标准的复制,如果是能够解决温度场控制和标准化复制这两个比较核心的问题,量产的难度问题就会小很多。在研究的公司正式出产品之前,我们更多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一个判断。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柏楚电子分析师交流纪要20220617(62 次阅读)
  2. 广联达投资者交流20220616(62 次阅读)
  3. 中控技术交流20220615(62 次阅读)
  4. 传音控股交流20220616(62 次阅读)
  5. 中控技术交流 20220614(62 次阅读)
  6. 百度2022年第1季度业绩电话会议纪要 20220526(62 次阅读)
  7. 网易1Q22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5(62 次阅读)
  8. 快手1Q22业绩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4(62 次阅读)
  9. 金蝶国际交流纪要 20220523(62 次阅读)
  10. 用友网络交流纪要20220525(62 次阅读)

本网站的行业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报告均来自互联网;本网站的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由唯常思价值投资网整理编辑,不涉及任何股票的推荐。 由此 <<返回首页>>
cache
Processed in 0.00452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