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文章类别

投资入门

调研纪要 50 阅读

出席:董事长彭总、总裁刘总、执行总裁范总、高级副总裁张总、董秘屠总、财务总监姚总

一、公司介绍

2019年业绩说明(董秘 屠总)

公司2019年度实现了营业收入38.72亿元,实现净利润14.16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是8.90亿元,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年报,同比增长幅度也都不错。2020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目前的预算是这样两个数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大约15%,达到44.52亿元;成本费用预算大约是增长20%左右,达到35.7亿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2019年度主要的一些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费用、净利润、扣非以后的净利润以及人员等。综合来看,2019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8.66%,费用管控比较有效,总费用同比增长8.10%,人员目前有所增长,达到7357人,薪酬也有了一定比例的增长。我们的研发一直是保持很高的投入,2019年度我们的研发投入是15.6亿元,占公司收入的大约40%。公司目前形成了大中台、小应用的组织架构,以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三大中台部门作为公司核心技术的底座,业务部门以敏捷的小应用、微服务,快速响应客户的业务需求。

另外,2019年在原有的JRE S3.0平台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平台的应用,还引入了新的技术,实现恒生技术整体向云原生迁移,并且在多家客户完成了落地上线。各块业务分行业的收入方面,2019年度跟以往年度的统计口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目前我们分为大零售IT业务、大资管IT业务、银行与产业IT业务、数据风险与基础设施IT业务、互联网创新业务以及非金融业务。那么这几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得最好的是银行与产业IT业务达到27.53%,大零售IT业务增长15.57%,大资管IT业务增长了16.17%,数据风险与基础设施IT业务增长了16.3%,互联网创新业务增长了16.52%,非金融业务增长了37.6%。关于各个分行业,我们在今年的年报里对于每一块业务都有一些业务亮点的介绍,这里我不再一一分述。

最后我们看一下公司的核心产品市占率,其中证券集中交易系统目前的市占率是50%,基金投资交易系统目前的市占率是83%,保险的投资交易系统目前的市占率是92%,银行的综合理财平台目前的市占率是69%,信托资产管理系统市占率是88%,期货的交易系统市占率是26%,交易所登记清算交易系统目前的市占率是64%。

金融科技进入下半场和恒生的发展路径(董事长 彭总)

各位投资者、各位股东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恒生从2008年开始进入Fintech以后,我们的排名是逐步在上升的,到了去年我们的排名大致上升到了第四十三名。相对来讲,在Fintech的领域里面,中国的Fintech公司跟全球相比,从收入、利润来讲都是比较弱小的。全球最大Fintech公司是FIS,恒生的收入只占它的5%,前30名里面有27家上市公司,恒生去年的收入占比是9.9%,还不到10%。

当然,在过去的5年里,恒生的收入上升速度是比较快的。因为恒生有幸处于中国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所以增长率是比较快的,前三十名里面只有三家公司的增长率比恒生高的。这三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一是组合管理领域,刚好是恒生目前最主要的产品——投资管理,但国外的公司业绩的增长很多来自于并购;二是财富管理,这也是对标恒生的财富管理系统,那么这两块业务是属于增长比较快的,刚好也是恒生的两个核心的业务;三是IT的外包,这个不是恒生擅长的地方,所以相对来讲,恒生每年收入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前三十名的2~3倍左右。

国内的金融IT公司和国际上的金融IT公司有什么区别呢?相对来讲,国外的公司业务比较领先,有推测说国外的金融市场可能至少比我们中国要领先20年,所以业务比较深,包括组合管理、风控模型等等。我们国内的公司因为起步比较晚,但技术架构是领先的。另外,因为我们中国的投资者多,交易量也非常巨大,所以在这方面来讲,在技术上国内的公司是后发制人的,但是缺点是我们国内的公司的业务深度是不够的,这也可能跟我们行业的发展水平是相关的,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更多还是关注信息化领域,用IT代替人工,所以这也是我们中国Fintech公司规模比较小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金融机构还是比较粗放一些,银行要靠息差、证券公司要靠佣金等这些比较简单的业务来挣钱,所以业务的深度不足的。第二点,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国的金融机构会往外走,我们的人民币会持续往外走,我们的投资者也会持续往外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首先是因为市场的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0年代开始大致到2010年左右,主要做的是how to buy,就是说怎么能够用计算机系统来买到各种各样的产品,所以更多的是一个信息化,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这个大致上到2012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后来慢慢开始做what to buy,就是说需要利用数据去做研究,这也是恒生在09年的时候收购聚源、去年收购安正,去做数据中台背后的逻辑。未来继续发展下去,就要做auto buy,利用AI、数学模型等等做一些智能化的资产配置等等,这是行业的发展的路径。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数据的应用深度越来越广,从原来比较粗浅的,到现在需要分析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再来定做产品。

金融科技进入到下半场以后,市场的深度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信息化了,而是帮助金融机构去开展业务,这是逻辑上比较大的变化。随着金融进一步地发展,恒生的深度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规划了六纵六横的业务架构,全面线上化。同时市场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也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恒生也会提出相应的国际化战略,那么第一步我们是想引进来,因为国内这些金融服务深度是不够的,所以有一些产品我们可能需要跟国外金融巨头合作。第二步,我们也会走出去,利用恒生积累的技术力量、品牌,利用我们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机会,到香港、到东南亚发展,也可能会到欧美并购一些国际公司。

总之,我觉得未来金融科技这个领域,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也相信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会像中国的金融机构一样,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

公司2020年度的技术规划(执行总裁 范总)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关于公司技术规划的情况。之前彭总提到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一些判断,其实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些技术上的趋势。目前,云原生已经成为我们业务系统的下一步要求。同时在金融行业,高性能其实是我们交易和风险管控最核心的基础。中台化也成为我们业务服务的一个核心重点。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未来人工智能是业务新一步增长的突破口,数据运营能力就成为了业务关键, API和组件也已经成为了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些都是整个业务变化过程中的一些技术上的要求,我们给出了一个最核心的判断,那就是我们未来的业务,整个金融行业的业务,都是向online的模式去做的,所以我们也从2018年开始提出了online战略,恒生公司整个就朝move online、 live online、think online进行变化。

同时在2019年我们也做了一个大的产品规划,提出了六纵六横的业务解决方案,核心就是财富管理、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以及机构服务,另外就是我们的交易所以及监管科技,还有银行业产业,这是六条纵向的产业线。同时我们为了集中公司的业务发展,提出了六条横向的业务线,就是三个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还有数据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以上就是我们整个在产品规划上面六纵六横的布局。

在布局之下,我们重点关注三个产品策略。第一个其实就是我们的核心,即中台建设的策略,我们构建了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一体化大中台体系。我们在2019年成立了我们的业务中台部门和数据中台部门,来负责整个新的两个中台的建设。在建设基础上,我们也发布了各自的产品。第二个业务内容,就是数据业务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中台业务发展以后,金融机构积累起足够的力量以后,他们会关注于整个运营和业务的发展,而数据业务就会成为未来在金融业务里面的最核心的竞争点。公司也已经在过去做了很多的数据业务的布局,从我们的聚源开始,在2019年也建设了我们的数据中台部门,同时构建了我们的数据运营中心,在2019年也收购了安正科技。而这个其实也就让我们从整个线上化的数据服务到线下化的数据服务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这个是我们在数据业务上面的一个拓展。第三点,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未来发展就是我们的智能化业务,我们认为AI将会赋能整个金融业务,所以在去年我们其实发布了21个AI相关的产品,涉及到了风控、投研、智能处理以及其他相关业务。以上是我们整个中台三个最核心的业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更关注新的纵向的六大块业务,也发布了新的产品。

围绕整个产品布局,我们也关注技术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技术能力策略上也做了三个重要的工作。第一块就是技术平台的变革。我们去年已经发布了JRES 3.0的技术中台产品,关注于分布式、递延式和大变化的云原生技术的平台,现在我们所有的新产品已经完全基于这样一个平台进行开发,这也是希望能够在这基础之上构建出体系化的一套产品出来。另外,我们在领先技术方面进行持续投入。我们不断关注云原生和高性能,这是恒生公司具有领先地位的两项技术,同时我们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上还是保持了持续投入。我们也发布了一个新产品,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平台,特别是我们在区块链方面成立了区块链发展部,以应对新一步的业务拓展工作。第三点,我们在技术策略上构建了一个开发者云生态建设,发布了一个我们的Light平台,来构建行业开发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研发生产平台,这个是在技术策略上的一些工作。

在品牌策略上,我们会对于核心的12个重量级产品进行深度地改造和推广,进行B12计划和Light计划。

我们的产品技术规划的全景图,核心就是提升我们的技术基础,在云计算、高性能、AI和大数据以及区块链上进行持续地投入。另外就是我们构建我们的三大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布局我们的六大产品业务——财富管理、经纪业务、资产管理、机构服务、交易所、银行与产业金融,树立我们的两大品牌——B12和Light,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公司的生态运营建设。

2019年的经营状况以及2020年公司的新展望 (总裁 刘总)

从去年开始,恒生的基本经营框架实际上是有六纵六横十二条业务线,以及面向中国金融行业的九个具体的区隔市场。九个区隔市场,我们称之为叫做三大、三中、三小,三大是证券、银行、基金,三中是信托、保险、交易所,三小是期货、私募和新兴。我们选择的这些行业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而且基本上中国主要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也都用了恒生的系统。

从去年这方面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证券行业核心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超过了50%,在基金行业资管数字化方面,实际上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所以我们在基金行业的服务和销售也是保持得比较好。在银行方面,我们实际上有进一步地拓展。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在这些行业里面,要致力于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以核心产品作为解决方案的核心,同时整合其他各方面的服务,来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产品线是我们经营的核心。我们有六条业务线,每条业务线又有不同的产品线。大零售业务有两条业务线,证券经纪和财富管理。我们证券经纪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而大财富管理是服务零售客户的所有金融机构都会面临的业务转型。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核心系统市场占有率还是有所提高,包括在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信托、三方存管、财富管理、销售公司等等。同时我们在业务上面会进一步地向中前台业务发展,因为我们看到财富管理除了正在逐步地从一个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状况转向以资产配置为核心,从一个以卖方为主的战略转向了以投资者服务、以买方策略为主这样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今年我们公募投顾业务发展里面能够看到。

第三条和第四条业务线是机构方面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和机构服务,我们称之为大资管。资产管理是传统的买方业务,我们去年已经着重推广我们O45系统,现在已经在证券、基金、保险都已经有了用户,下一步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地去推广。同时,在资产配置管理、在风险管理、在投研一体化这些产品方面,资管数字化是一些新的核心产品,所以这是我们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进展。在机构服务方面,实际上服务对象仍然是投资机构,但是机构服务其实是从买方的视角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它跟资产管理业务有类似的业务内容,但是服务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机构服务实际上面是现阶段以及下一个阶段在卖方服务方面竞争的一个关键。在机构服务方面还有很多业务的空白点,对我们的解决方案也有更高的需求,实际上去年我们的机构柜台其实是我们增长得比较快的一条产品线,因为卖方正在进一步地去升级为机构服务所提供的平台,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市场变化。

另外两条业务线,一个是银行和产业服务,包括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实际上银行区隔市场是在IT投入方面最大的,在过去若干年银行都保持了高强度的科技投入,所以我们的银行业务去年其实发展得也还不错。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银行业务方面的利润率也有进一步提升,我们做了产品化效率这方面的一些工作,所以银行业务的利润率是有所提升的。还有一条就是数据风险和基础设施服务,过去两年基础场外市场是在一个加强监管、治理、整顿的过程,所以对我们交易所相关的业务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监管科技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在风险管理方面,大家对合规风险方面其实有更多的关注度和投入,所以我们把这几块业务放在一起。实际上,风险管理、监管都是市场最底层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去年中央政府也提出了进一步地优化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给我们这部分的业务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的业务在未来两年会值得更好的期待。

以上是我们6条纵向的业务线。那么从横向来看的话,是我们的大中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为客户提供的咨询、交付、维护等基础服务,这是我们横向的产品线,是以技术为特征的。恒生一直强调自身的技术特性,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技术服务公司,而在技术方面的深度、广度和技术的领先性,包括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前沿技术在行业的充分应用,都是恒生的立身之本。我们持续保持40%左右的研发投入,这是我们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同时技术本身它也是一个业务,所以我们除了加强研发,做好我们自身的支撑之外,我们其实还在积极地向行业推广我们的技术平台、数据平台、业务平台,帮助行业、帮助金融机构来建设它自己的技术和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做的就是我们的数据中台,虽然恒生本身并没有相关技术,但是我们了解金融机构本身的数据结构,所以我们加强在数据工具方面的研发,通过包括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数据标准的制定这方面能力的建设,致力于在这方面帮助金融机构来提升他们数据运营的能力。

“6+6”框架形成了恒生的业务骨干,在这上面具体展开了很多条产品线,其中就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O45、理财销售、估值、TA等核心产品线。我们也希望在今年以及在未来继续加强这些核心产品线的技术能力,去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在“6+6”的框架下面继续开发更多的产品线,成为新的核心产品,给我们带来持续的成长。

二、问答环节

问:目前境外机构也在积极地申请公募基金,他们的需求和要求相较于国内的机构有什么不同?公司有哪些准备和应对的方案?具体的开展节奏如何? 

答:国家对外金融进一步开放了,其实恒生也做了一些具体的拓展和规划。目前来看,结合中国财富管理领域的发展,境外机构在国内设立了不同的机构,比如说有的设立了公募资质的机构,也有一些和券商进行相关的业务合作。

我们在这一块也有了一些新的规划和部署。目前来看,我们在柜台方面有和几家进行合作了,比如和瑞银、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鑫、高盛等。在公募这一块,我们近期也和先锋领航、富达以及贝莱德有了进一步的合作,在业务和IT方面他们其实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要求和差异化的。 2019年我们也制定了财富管理业务解决方案方面的规划,比如构建了四个一体化的平台化建设,分别是投研一体化、运营一体化、营销服务一体化以及技术平台一体化。基于这四个一体化构建主要实现投资和投研的联动、大运营管理的平台化和流程化以及营销服务全流程体系的建立,包括对IT基础后台的整体优化和管理。 在技术平台一体化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中台的构建,比如说技术中台的构建可以帮助我们的机构客户进一步提高自研能力。数据中台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成型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去年也明确收购了安正,补充了我们在数据方面的力量。同时我们在业务共享中台方面也有了一些深度的合作。基于这三个中台的构建,恒生所有的核心软件系统都会在这个架构上去实现迭代,所以对于境外机构来讲,从国内科技投入以及科技规划来看,恒生是有足够的能力来帮他们去实现和完善架构设计。

问:现在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理财的销售方式、运营方式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请问公司对这个变化有什么准备? 

答: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两个业务的转型问题,一个是理财销售的转型,另外一个是数字化的转型。

其实今年对理财销售这一端来讲,可能基金投顾业务相对来说会是比较热门的一个业务。恒生在这一块可以向基金公司以及银行等等提供相应的基金投顾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业务领域当中也覆盖了很多方面,比如说资产管理、资产组合配置,包括投顾运营相关、投顾引流。恒生的方案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整体的规划,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一些基金投顾业务所需要的全市场基金产品的数据,包括分析模型、组合策略等,在业务模式上也可以很好地支持金融机构独立展业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流。基金公司投顾建议方面的一些业务模式,都包含在我们的整体规划和解决方案当中,能够帮助我们的基金投顾公司进行系统的平台化改造。

数字化转型方面,可能表现在大部分的资管机构业务重点、数据中台构建以及数据应用的建设上。恒生有比较完整的从数据中心到数据中台以及数据在线服务等方面业务,所以恒生也做好了应对变化的准备。

问:公司三大中台表现出比较好的落地情况,在年报中他们被归入哪些业务? 

答:其实在产品线方面,我们有ABCD不同收入规模的产品,但中台产品线是绿色的产品线,它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本身的收入,而是它支持其他业务在中台上面形成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对中台的考核,所以他自己本身产生的直接收入是不高的,也不是我们所关注的。

问:公司去年加速了金融云的推广力度,具体的落地情况如何?今年会有怎样的布局? 

答:我们认为未来三五年混合云会是一个比较常规的状态,所以云的业务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去年成立了新的部门叫云基础发展部,帮助金融机构来建设它的私有云,也会输出我们的基于云技术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数据库服务等等一系列基于云的服务。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作为云服务的提供者,和交易所的技术公司一起来帮助金融机构在行业云上部署它的应用服务。我们有两家子公司云英和云毅分别针对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提供服务。另外,我们在香港绝大多数的客户都是采用云服务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海外云,同时我们还有专门针对私募机构的私募云服务。这是我们基于行业云为核心的云环境下面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基于这样一个新的云环境,为客户提供新的组件以及数据订阅的服务,主要是一些公共信息,比如反洗钱的黑名单等。我们去年连接了1000多家机构,有4000多个组件的分发量,形成了一定的流量,也提供个性化的资讯定制。

问:2019年公司费用比收入多增长了5%,主要由于哪一方面的投入规划? 

答:我们有很多条产品线,从公司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加大在新产品和新业务方面的培育,包括财富管理的转型、资产管理的投研一体化、资产配置管理等新的产品线。另外,我们云原生技术、数据、AI等技术基础设施方面都是需要加强投入的,所以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其实进入了一个全面数字化加速的过程,我们也非常有必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面加大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技术方面的培育和投入,以保持公司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而且中国金融业产品的深度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大对产品的投入。

问:公司所有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已经实现了云原生改造,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第一,客户能够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和发展,原来在大型架构上进行产品部署和拓展的容量都是有限制的,而随着云原生架构的改变,对于新业务的快速扩展和容量的爆发性增长,从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应对了。

第二,我们自己在产品的研发效率上有相应的一个提升。我们在去年的规划中提出了“四三二”战略,就是我们将产品从需求到发布的时间从原来比较长的时间缩短到了四个月,业务在金融云上交付的时间也更加缩短,整个交付的效率得到了一个大的提升。

问:对标Fintech100的公司中有按分成、按云、按license等不同的收费模式,那么公司是收取技术服务费还是收取软件的费用? 

答:我们不会有任何基于流量、基于分成的收费形式,因为这是监管规定的,我们收取的是技术服务费。

问:公司的内部管理在扩张周期如何保持比较高的安全边际? 

答:我并不认为我们存在所谓的扩张周期和收缩周期,我们一直会关注我们的持续成长。至于我们每一年的预算实际上是基于我们滚动的三年战略规划和长期的愿景方向来做出具体计划,所以我们的经营风格以及经营原则、预算原则是保持一致的。

从恒生的历史来讲,我们的财务一直是非常稳健的,现金储备也是非常充分的,所以我们增加一定的预算是跟我们的现金储备有关的。历史上来看,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一旦过去,恒生的市场地位会比以前更稳固,因为我们相对来讲有比较好的现金储备,也有比较好的技术储备。

问:公司的子公司在2020年的经营计划和情况?需要去重点关注哪些子公司? 

答:其实2018年是作为一个分水岭,我们在2019年已经开始进行了战略聚焦。在2018年之前做了很多新的战略尝试,2019年我们已经明确了要做什么,所以我们把证投和云纪整合成为私募业务。另外,我们的云英云毅也会整合在一起,成为资管机构服务的一朵云。 未来我们就会沿着财富资管云、私募云和海外云服务进行聚焦,另外还有平台增发业务以及聚源数据业务这几个主要的方向。

问:传统金融机构内部系统很复杂,更新的节奏也都不相同,公司中台在实际的落地过程中会采取怎样的策略? 

答:恒生的产品线已经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升级,也就是move online的升级。在行业应用方面的推广,每家金融机构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并不想试图去改变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自己的节奏,我们反而会顺应它的节奏,去协助它完成move online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金融机构的业务数字化也有一个加速的迹象,实际上数字化已经成为行业一个比较普遍性的战略,甚至今年的疫情有可能在客观上也会推动线上化,成为数字化的加速剂。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金融机构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供好的平台和好的应用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策略。

问:公司未来三年的全球化战略规划主要是什么? 

答:我们国际化战略里第一个重点是引进来,因为中国金融科技的深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首先是要引进来消化吸收,提升我们的水平。金融科技进入到下半场以后,一些国际上已经有的业务在中国还没有,所以我们自己是不可能凭空做出来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引进来,等到中国市场开放了,我们就可以做了。

走出去主要是针对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相对来讲,我们在香港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成功,在零售经纪这块业务已经有了一半以上的市场。而现在香港证券市场的重点其实是机构经纪,这也是恒生目前正在跟一些中资券商做的策划。对于东南亚市场,我们认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总体上,买方的产品更加全球化,卖方更加本土化。

其实国际上的金融科技公司的系统技术是非常落后的,也许因为国外的人工比较贵,所以基本上不会去改动他们的技术架构等等,更多的是功能堆叠。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有一定的后发优势,采用云原生、微服务等方式在技术上是能够获得一定的领先性,因为大家都是要重新开发的。

至于欧美地区,我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欧洲的一些老牌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但几乎已经没有增长了。当然他们在某些产品上面是有自己的优势的,对业务也有足够的积累,这时候恒生跟他们合作,可以帮他打开中国市场,我们自己也多了一个产品线,同时我们也可以帮他进行技术上的提升,强强互补。

问:去年公司跟阿里合作发布了JRES 3.0平台,公司与阿里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未来三年这款产品会重点向哪种类型的客户去进行推广? 

答:其实我们目前93%的产品是基于JRES 3.0平台来建设,所以下一步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会基于新的平台来进行。在这个技术过程中,我们跟蚂蚁的合作其实是相互的,我们会吸取他们一些好的应用和组件,特别是对分布式的处理、线上化的运维管理、大数据的处理等技术方面,集成到我们的产品中来,然后输出到整个金融行业。

问:公司针对头部金融机构自研的趋势未来怎样进行规划?在中台的搭建过程中,如何考虑产品化和定制化的问题?公司中台架构的人员如何组织整合? 

答:大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研的形式,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这些机构其实也加大了对于技术平台的采购以及应用定制化的采购。可能个性化服务这一块的业务,他们会更多地倾向于自研,但是对于技术中台、数据平台这一系列的建设,他们还是会采用行业内领先的应用提供商的产品。因此这个层面上,公司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升对于技术平台研发的工作,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肯定会逐渐地推广到一些大型客户。

关于中台人员的投入,从去年开始我们陆续成立了专门的中台内部的组织,包括业务中台部门、数据中台部门以及数据运营中心,所以去年研发费用的投入增长已经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其实核心就是我们在中台业务成立了新的组织,进而加入了新的人员,给团队更多的内容支撑。目前我们的各个中台部门都有上百号的人员投入。

问:公司区块链相关业务是否有了具体的产品,或者已经开始进入到了实际的应用环节? 

答:在2019年我们成立了区块链发展部,在银行间的票据业务、信用证业务等相关业务的基础之上,发布了我们HSL 2.0产品。目前在浙商实现了电子邮局落地。

问:公司科创板业务收入规模是多少?中台化资源和产品的复用率是怎样的?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是基于哪些部分的需求?和IHS合作研发产品的进展如何? 

答:IHS markit今年会有产品推出,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

科创板业务在2019年财报上面体现了大部分的收入,还有一部分收入我会在2020年体现,但是总量目前还没有公布。

中台复用率方面,我们技术中台JRES在内部产品的应用率在2019年是93%,之前提到中台不是单独销售,而是整个架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应用现在还在内部和外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中台的研发实际上也是对应了头部机构在自研方面对技术平台的需求。

问:公司2019年总费用增长8%,未来费用控制是否还有空间? 

答:费用其实是根据三年规划和每年计划来确定费用预算的口径,今年我们基本的预算口径是20%的费用增长,费用的控制空间是有的,但取决于公司后续的规划。

问:公司2019年控费成效显著,利润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实际上是我们经营工作的结果,动因是我们在致力于提高经营效率,而经营效率的提高也是我们一个持续的工作,只不过去年我们在经营效率的提高方面做得还不错,所以结果出来了,这个工作我们今年还会继续做的。

问:疫情情况下,目前公司自身的复工状态如何?疫情对券商、基金公司全年的IT支出是否有影响? 

答:这是一季度具体的情况,我们应该很快就会有一季报的情况出来。总体来看,疫情其实对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其实金融市场在一季度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它对我们全年整体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包括疫情对数字化可能也有一定的加速作用,长期来看它又会产生哪些影响,都还有待观察。

问:公司是否考虑进入保险信息化市场? 

答:我们在保险资管的数字化方面其实也是国内的领军企业,绝大多数的保险资管业务也是运行在我们的平台上面。保险经纪业务方面我们暂时没有计划,如果有了相关的计划,我们也会及时披露。

问:公司在私募业务方面是否有更明确的战略规划? 

答:我们的私募基金业务不仅仅局限于云纪,我们之前提到的机构服务业务实际上是针对卖方金融机构,而服务私募基金是卖方机构服务里非常核心的内容。同时,可能有一些私募机构会有直接的科技方面的需求,这是云纪网络所需要服务的,所以一方面云纪网络直接服务于有需求的私募机构,另一方面我们也和卖方机构一块服务于私募机构。因此服务私募基金是整个恒生的业务,不仅仅是云纪的业务。

问:公司在执行增长策略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 

答:恒生最大的风险是能不能及时地应对市场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另外是在人才方面,能不能吸引到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人才,来执行我们在业务方面的战略。对恒生最大的威胁恐怕是来自于我们今天还看得不那么清楚的一些竞争对手,和来自于行业商业模式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对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而我们能不能及时地发现这种变化,并且及时地制定相应的策略,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挑战。

问:2020年人员规划如何?结构上会重点增加哪方面的人员? 

答:我们会加强人员的规划,保持有序地、有克制地人员增长,这个也体现在我们的费用增长的比例上面,但是我们人数的增长肯定会低于我们费用的增长,因为我们还需要比市场的平均水平更高的加薪幅度来提升在薪酬方面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会在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的配置。

另外,我们今年还会加大在金融业务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称之为业务专家。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在业务专家方面的人力资源,从而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业务本身。因为我们认为行业全面的数字化,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业务逻辑的重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业务逻辑本身的理解。

在基本的人员补充方面,我们继续会以应届生的招聘为重心。恒生也是一直以应届生作为我们长期人力资源和干部培养的主要来源。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柏楚电子分析师交流纪要20220617(50 次阅读)
  2. 广联达投资者交流20220616(50 次阅读)
  3. 中控技术交流20220615(50 次阅读)
  4. 传音控股交流20220616(50 次阅读)
  5. 中控技术交流 20220614(50 次阅读)
  6. 百度2022年第1季度业绩电话会议纪要 20220526(50 次阅读)
  7. 网易1Q22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5(50 次阅读)
  8. 快手1Q22业绩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4(50 次阅读)
  9. 金蝶国际交流纪要 20220523(50 次阅读)
  10. 用友网络交流纪要20220525(50 次阅读)

本网站的行业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报告均来自互联网;本网站的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由唯常思价值投资网整理编辑,不涉及任何股票的推荐。 由此 <<返回首页>>
cache
Processed in 0.00394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