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文章类别

投资入门

调研纪要 55 阅读

创伤、关节和脊柱的市场空间:创伤、关节和脊柱是骨科的三个细分市场,创伤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足踝、四肢骨科、上肢和下肢等;关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关节镜、关节替换等;脊柱也可以分为成人的脊柱和小孩的脊柱。在市场空间方面:(1)创伤:整体而言,国内厂商的增速逐渐放缓,原因主要有:①法规出台后酒驾、寻衅滋事等情形变少;②疫情期间人们减少外出,创伤的发生减少。相反,老年髋等急诊创伤会比较多,可能因为老年髋死亡率较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特别在疫情期间,老人在家中做家务时,老年髋的发生率比较高。(2)关节:人口老龄化、全民健身运动、人们体重的上升导致对关节的负重和磨损比以往更多,所以关节置换等手术未来会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会更加关注关节的问题,增长速度会更快。(3)脊柱:小孩脊柱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天性的脊柱畸形会越来越少;成人脊柱方面,增速介于关节与创伤之间,也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矫形和微创手术会比较多。

 

创伤、关节、脊柱未来技术的创新方向:(1)创伤:在国际上会更加趋于微创,病人愈合与体验会更好;国内的发展方向有:①锁定技术的革新以及根据病人的需求通过技术革新将板做得越来越薄;②向微创方向的发展,对病人的创口和愈合更好,提升病人的手术体验;③材质的变化,选取的材料与人体的生物兼容性可能会更好、对人体的毒性更小;④解剖塑形方面产生某部位的板的专属功能,在关节某个部位常见的是2块解剖板贴合,可能以后在不同的解剖形态中会创造出更多贴合不同手术情况的板型。(2)关节:①材质上的更新;②更加注重病人个性化的定制,现在3D打印只是增加型号以满足不同解剖形态的病人的需求,更进阶的做个性化定制,即每个病人的关节只有自己可以用。(3)脊柱:①产品线越来越全,例如锥体成形术;②手术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例如脊柱制钉率精确性的提升或手术从开放性手术发展为微创性手术。

 

创伤、关节、脊柱现阶段的市场格局(内资VS外资):(1)创伤:整体而言内资高于外资,目前进口厂商只在北上广还保持了一些优势,与政策和当地医保有关。(2)关节:目前进口厂商依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关节可以择期手术,病人更多的集中于大医院以及重点城市。(3)脊柱:进口和国产处于1:1的状态。

 

创伤、关节、脊柱国产与外资的技术差距:(1)创伤:精细技术是有差别的,特别是板的各部位的适应性的分工和创新国外相对领先一点,但目前国产已经可以覆盖所有的适应症,所以和国外也没有太大的差别。(2)关节:国产已经实现适应症全覆盖,材质上已经跟上了国际化的进程,技术上有微小的差距,只是一些比较新的理念目前国外领先一点,相差也不是很大,国内和国外只是98分和100分的区别。(3)脊柱:几乎可以等同了,只是精细技术上的差别,如果只是满足临床需求和适应症,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未来骨科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在行业的发展中,在之前的政策下,很多人会介入这个行业,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之后会逐步集中成为头部公司的格局。目前行业中相对领先的20%-30%的企业会取得在各地招标的优势,产品可能会更加集中,而排名靠后的新兴企业生存空间会更小,竞争力会进一步被削弱。总体而言,国产器械替代进口器械是必然趋势。另外,因为集采和招标的原因,之后在各个地区厂商都会慢慢集中到某一个或两个厂。

 

集中采购的模式与政策展望:从产品线来说,目前产品的集采范围都在试点,可能在创伤里会试点髓内钉,或者在关节中选择髋关节,在脊柱中选择颈椎或胸椎部位,会先从某几个产品线的部位开始试点然后推广到整个产品线。未来的招标以省为单位进行,也可能几个省联合进行全国的联动,集采可能先从某几个医院或某个地级市开始,再推广到全省乃至几个城市联合的集采。集采目前比较关注的因素有:①产品在某个地区是否使用,覆盖率是多少;②品牌在国家网上是否有对产品质量的警告之类的评分;③厂商可以降多少价格。

 

带量采购对于厂商毛利率、净利率的影响:带量采购和集中采购可以让厂商采用一票制或者两票制的销售模式,将会省去众多中间环节,毛利率和净利率将有所上升。

 

厂商如何直接面向医院:厂商需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配置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面向医院。直接进入医院进行销售将要求厂商组建更大的销售队伍,需要更多销售人员,而且在保持之前渠道销售和学术推广外,厂商还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客户的需求,提升自身的配送能力,增加自身库存的配备,寻求送货渠道,以及在医院内部进行备库;对于边远地区,则要求厂商与国企进行合作,提供配送服务。

 

外资厂商在集采之后的表现:从总的趋势上看,在集采之后,国产厂商将逐渐取代进口厂商的位置,众多外资厂商在不能很好地处理集中采购以及一票制和两票制地情况下,规模将有所缩小。具体情况将取决于集中采购的政策是否将国产公司和外资厂商区别对待,在此情况之下,外资厂商相较于国产厂商将具有更大的劣势。集采政策本身就是偏向国内厂家,对生产和运输成本高的外资来说不具优势。行业本身也是从“高利润”时代转向“低利润”时代,不利于在海外设厂的外资企业。

 

大博、威高、春立、爱康产品线布局及业务发展的评价:大博和威高是目前骨科行业的复合型、具备较多产品线的公司,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线的整合。在销售方式上进行捆绑式销售,或者与大医院进行专线专栏的销售方式。由于关节方面国产公司铺设的数量较少,春立和爱康在关节方面将具备明显的龙头优势。在集采方面,医院更偏好公司具有的多元产品,因此目前春立和爱康也逐渐增加与创伤、脊柱相关的复合产品线。

 

国产第二梯队厂商的发展看法:由于招标更加偏好产品线更为完备、可以覆盖其80%以上手术的公司,因此目前来看第二梯队应以完备产品线为主,在各地区进行建仓,提升其配送服务,逐渐提高在医院的覆盖率。

 

集采对于当地厂商格局、终端价格、出厂价格以及份额的影响:举例来说,江苏南通进行了髓内钉的集采,是属于对某个产品线分部位进行的集采。从集采的定义上来说,看重的是产品和价格。在产品方面,去招标的产品需要将实物带过去,之后在临床上使用的产品也必须是这个实物,可见对产品质量还是比较看重的。在价格方面,由于国产和进口厂商都在同一起跑线进行竞价,并且南通对某一类型的髓内钉只招了一个厂家进行供应,第二个厂家只是作为备胎(在第一家供货出现问题时由第二家代替),最终集采的结局是“以价换量”,终端价最多下降了60%-70%,平均下降在40%-50%左右。在这次南通招标的过程中,各个医院比较积极地响应招标的工作,所以有些在集采之前没有进入医院或者医院的覆盖率并不是很高(只是3-4家医院)的产品通过集采变成全市都要使用。但考虑到医院在之前上报量的时候可能有所保留,因为价格下降的因素,医院对髓内钉的量可能会报低而不是报高,导致一年以后我们看到,由于同部位适应症可以既可以用锁定板也可以用髓内钉,髓内钉的占比下降了,而锁定板的比例反而上升了,这可能是价格导向的因素。

 

关于医保:福建和其他少数的城市剔除医院环节,直接与供应商对接,提高医保的回款速度和降低回款的周期。在扶持政策方面,例如湖北采用80%国产和20%进口的差异化报销方式,进口厂商受限较大,仅在北京上海广州保持一定的优势,而其他城市将完全落后于国产的厂商。

 

创伤、关节和脊柱手术在医院手术量的分布情况:一般而言,创伤手术的数量最大,占比60%左右,但是单台创伤手术的平均金额相对更小,而关节和脊柱均占比20%左右,主要用于年龄较大的病人,单台手术金额大,数量偏少;对于有不同特色的医院,其比例有略微变化。

 

新冠疫情过后,骨科手术的恢复预期: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医院的骨科手术数量大幅减少,1月时只有正常情况下的20%-25%左右,在整个Q1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从4月份开始逐步增加,在目前5月份,则已恢复正常水平的80%至90%。

 

集中采购对于各类费用和价格的影响:集中采购之前,各类渠道费用和学术支持费用占比将近80%。在进行集中采购,推行两票制之后,伴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各类费用将预计下降50%左右,从层层审批的模式向“厂家-医院”的一票制或“厂家-平台-医院”两票制转变,减少了中间环节,终端价将平均下降40%左右;对于出厂价则基本没有影响,或不降反升,厂商的毛利率将有所增加。

 

集中采购的竞标模式是否会造成厂商恶性降价:在全国统招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通过降价增加其竞标实力。但目前的集中采购只限于某个产品线上的产品,或者在地域上有所限制,对于招标企业的覆盖率、产品质量有门槛要求,对于新厂商有一定的加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恶行降价竞标的现象。

 

集中采购对于三大类手术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地级市厂商对创伤手术采用全国联动的价格进行价格指导和维护,集中采购对于成套产品的偏爱使得对于关节和脊柱的厂商需求更大。

 

未来骨科小企业的生存情况:小企业在带量采购的政策影响下,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由于带量采购对器械的覆盖率,产品质量,厂家规模有要求。新品或许在某个地区表现不错,但是从全国来看,小厂商的商品由于其规模和覆盖率存在劣势,在全国范围内的表现差强人意,中标能力也会相应薄弱。未来的企业发展也会被限制,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头部企业凭借其单位医院的营收大,医院覆盖率高的优点使其在带量采购中更容易中标。

 

关节领域的小企业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关节领域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医院覆盖率,弥补自己在集采计划中的不足,以成为头部企业。其中大博凭借其在医院中的覆盖率可以更容易活得铺设产品的渠道,具体做法可以是在某些省市集采招标之前公司相应的做一些铺垫,能够迅速提高其产品在当地的覆盖率,那么产品中标也会希望大增。但是对于一些覆盖率极低的小型企业,追赶也会道阻且长。这也是为什么爱康,威高和春立做复合产品线的原因,是想通过自身在某些骨科领域的代理渠道优势来扩增自身在其他细分领域的覆盖和渗透率。

 

运动医学领域在国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国内市场上运动医学的玩家较少,市占率较低。运动创伤关节镜之前在国内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但是如今壁垒也慢慢被跨越,国内玩家也在进入这个市场。另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对运动医学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加之老龄化日渐严重,全民健身普及,运动医学市场也在不断扩大,预计会吸引更多的玩家进入这个市场。市面上的主要玩家包括外资公司如:Smith Nephew,史赛克,国产玩家包括,威高,大博,利格泰等。其中头部玩家都在运动医学上有布局,至于追赶者在集采的影响下进入该领域也不再是个好契机,不像以前只要做到产品差异化就能获得一席之地。运动医学覆盖比较大,有关节,手腕,神经外科等。许多医生从关节手术转向了运动医学。所以得关节资源者得天下,因为运动医学主要集中在关节镜。

 

创伤和脊柱的未来创新趋势及其产品周期:一般国外骨科的产品周期是10年,从起步期,平台期,到之后的衰退期。中国的产品周期还要看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总体来说我国产品周期会比国外更长,若国外有10年,国内市场甚至可以达到20年,主要原因是中国受制于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创伤领域的创新趋势主要集中在,材质,万向锁定,固定板的数量增加。举例说:之前胫骨平台固定只有内侧和外侧两块板,但是由于临床的创新,目前还会加一层后柱板,紧跟国际的流行趋势。延时区间在两三年左右,主要变量是厂商对产品的敏感度,仿造能力。脊柱版块创新点会集中在:微创,产品线完整度,钉棒系统,自产的骨水泥,总之能否用旗下的产品覆盖完整的手术也会成为选择厂家的决定因素。另外,国产的产品迭代速率比进口的更快,进口产品从原研开始周期常常可以到达五到十年,而国产由于站在国外产品的肩膀上一年有时候会出两代。主要看其对进口产品的学习和把握程度。

 

微创医疗在骨科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以大外科为主,骨科占比较小。但是由于收购了国外品牌Wright(植入性医疗耗材,产品涵盖髋膝关节业务,用于肩膀、肘部的肢体植入材料和骨移植替代品),准备进行进口品牌和旗下国产品牌联动销售。此种商业模式可以借助国外现有的进口产品线缩短其在国内注册上市所用的时间,同时配上产品本土化的方案,可以在短期内缩短与头部企业的距离。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柏楚电子分析师交流纪要20220617(55 次阅读)
  2. 广联达投资者交流20220616(55 次阅读)
  3. 中控技术交流20220615(55 次阅读)
  4. 传音控股交流20220616(55 次阅读)
  5. 中控技术交流 20220614(55 次阅读)
  6. 百度2022年第1季度业绩电话会议纪要 20220526(55 次阅读)
  7. 网易1Q22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5(55 次阅读)
  8. 快手1Q22业绩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4(55 次阅读)
  9. 金蝶国际交流纪要 20220523(55 次阅读)
  10. 用友网络交流纪要20220525(55 次阅读)

本网站的行业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报告均来自互联网;本网站的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由唯常思价值投资网整理编辑,不涉及任何股票的推荐。 由此 <<返回首页>>
cache
Processed in 0.00557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