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文章类别

投资入门

调研纪要 47 阅读

1. 基本情况

营收利润

2019总收入 576.58亿元, 15.69%yoy,归母净利润124.15亿元,9.36%yoy,2019是过去十年里增速最低的一年,对员工也是最艰苦的一年。

2019年境内收入增速16.20%yoy,其中PBG 155.86亿元 4.09%yoy,系因需求不足、落地项目较少; EBG收入125.91亿元,23.88%yoy,企事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显现,应用场景丰富;SMBG收入93.56亿元,23.38%yoy,18年受渠道去库存影响基数较低,今年较为正常,略小于国内收入总计,系因创新业务等未计入。

2019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14.43%,北美地区继续负增长。

库存

上半年,加大了库存备料,库存增长近1倍,原材料库存增长2倍,物料备货是经营现金流没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费用支出方面,2019年进一步上升,系因收入增速不高而规模扩张带来费用支出刚性。研发人员增长3000多人,总人员增速有所下降,人员增长源于多方面战略投入:传统安放业务规模扩张,构建公司统一软件研发体系的投入,国内以城市为中心海外以国家为迎新的营销下沉投入,AI算法基础能力投入,非安防产品投入,创新业务投入,随着多个维度业务的转型升级,今后有望控制投入速度,精耕细作,夯实基础,提质增效。

GPM、汇兑、股利

2019年毛利率为45.99%,小幅度提升;汇兑损益方面,一季度汇率影响一个亿左右,2019年外汇收益与18年相比较为平衡;股利方面,2019年每股派发7元,总分红超过65亿。

创新业务

创新业务方面,19年智能家居收入25.92亿元,58.38%yoy,机器人收入8.14亿元,23.88%yoy,其他创新业务10.3亿元,101.96%yoy。19年消防和安检业务子公司成立。机器人业务营收受到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变更影响,用控制权转移来确认收入的新会计政策对机器人业务收入确认产生较大影响。

取消业绩展望

新冠疫情以来对业务造成部分冲击,一季度收入94.29亿元,-5.17%yoy,利润14.96亿元,-2.59%yoy。但海康经营策略稳健,财务策略保守,账面现金充足,2020年公司战略概括为9个字:控风险 保增长 谋发展 。由于新冠疫情的不明朗,对2Q和上半年业绩不做预期。

2. Q&A

Q:碎片化的业务场景,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和竞争格局

客户需求很碎片化,我们习惯这么做。竞争格局不好说,一直在变,公司对自己的方向有信心,选定的方向也不会轻易退出。

Q:统一软件架构,复用率达到93%,平均每个项目的开发周期可以缩短多少?节省多少人力?是否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

主要是组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做一些标准的库并有专人维护。具体的效率提升没有数据,但效果可以说非常明显。这是件复杂的事情,要做得有序是有挑战的。公司2009年开始做软件,也走过一些弯路,走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希望国内企业大型软件的开发相互促进和增长。

Q:怎么进一步挖掘统一软件架构的潜力?

用户需求碎片化,有的时候需要代码重构和修改,现在就是做一些组件标准化并做好维护,同类的项目里面可以用部分相同的软件架构,所以复用的效率相比以前大幅提升,但还是有很多组件需要新开发的。

Q:国内的三大业务板块+海外最新状况如何?疫情对于2Q的影响怎么样?

短期的变化比较快。1Q和2Q前段时间是围绕疫情在做。客户做预算有影响,但是有疫情相关的疫情需求出来,比如学校开学的机会(EBG)。不利的方面,SMBG受到疫情影响更大,服务业、零售业受到冲击。

Q:疫情结束后行业的长期变化?

企业还是会信息化投入加快、自动化改造依然会投入。政府方面,还有不明朗的地方,但是不会下降太多,具体来的时间不确定。海外国家差距很大,受到疫情影响不一,所以需求也不一样。

我们往往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十年的变化。所以公司对于当前的疫情影响、全球化进度、美中关系等较为平静,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短时间不会改变。

Q:疫情带来的测温产品增量大概多少?

疫情来的时候海康快速调整。以前测温产品1000只/年的需求,疫情之后公司还是按照常规定价来销售,没有采取市场化的定价。这个数据现在还没有披露。

Q:美国进一步制裁华为的潜在影响?

一直在关注,和海思保持紧密沟通。另外,海康不是只用海思,所有产品都会有替代方案。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华为,对海康影响不会太大,这也是海康库存大幅提升的原因,这就是公司在应对芯片可能的切换带来的风险,保障公司交付的平稳。

Q:智能化这块需求的挖掘和企业商业应用的具体案例和效果?将来会以什么进程发展?智能化能不能做到可复制?智能化做金融风控的违约预警具体信息?

智能化的规模应用之一是人脸识别,此外都是碎片化的应用,比如物流、读码。产品的形态和使用环境很丰富,二维码有大有小、光线环境有差异,所以非常碎片化。至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案,现在的AI基于训练,所以有样本问题、工程成本问题,很难有更好的技术去做。海康也提供了开放的AI开发平台,不需要海康的介入,这块也在推进,有些集成商在做。

金融风控这个事情具体进展不是太了解,基于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来做图挖掘,是用AI算法来做的。

19年推出AI开放平台,现在持续完善,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开发者。现在通用功能40多项,累计模型超过1w个,95%以上是垂直行业的碎片化场景。

Q:资本支出比较高?

这两年在加大投入,大约100亿左右,会一直做下去,不会调整计划,比较乐观。

Q:公司近年来大规模人员扩充,并做组织架构调整,是因为看到了一些机会,现在回头看哪些超预期,哪些低于预期?

人均收入和效益的改善是低于预期的。公司面对碎片化的市场,一定要做自己的销售网络,不能简单做分销。从1Q20来看,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反映,是公司努力投资的结果。今年会控制人员增长,但不是不增长,包括已经提供给应届生的offer都会正常推进(2000多个),需要增加人的地方,还会继续增加。

Q:细分领域里有些公司还是很强,比如捷顺(停车)、汇纳科技(零售)

他们做了很多年,做了很多沉淀,他们做得比较专一。我们的做法不太一样,我们做停车场,和楼宇是一起的;零售我们也是不仅仅关注商业场景。这其中我们也是和伙伴一起做,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很多具体的还是伙伴来做。

Q:GPM有提升,PBG占比下降,未来GPM的展望?

GPM是经营活动的自然结果,公司关注人均效益。对于不太合适的业务,减少对公司效益贡献较少的事情;另外智能化产品的提升,产品结构改善。此外,政府大项目竞争激烈,GPM也很低。GPM取决于竞争,而不是产品或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决定GPM高低。比如车载,锐明技术是个优秀的企业,公交、大巴的GPM也是很低的,市场玩家的心态和手段决定GPM。

Q:中国企业的IT投入相比美国更低,有感受到企业更愿意投入数字化了么?

这是个大趋势。龙头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能有规模效应,他们抗风险能力强,疫情影响没有那么大,也更愿意做数字化投入;此外想做突破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可能会需要做数字化转型,所以有些细分市场的小公司在这上面做较多投入。

Q:资本开支这边,产能提升幅度多大?印度、巴西的工厂产能如何,是否只服务当地市场?

资本支出按计划进行,公司有很大比例的外包。如果对增长预期较低,会降低外包,反之增加。公司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工厂每10w平方能做的工业产值在下降,因为产线变长、产品尺寸变大。巴西工厂因为关税高、物流远,同时市场很大;印度工厂的销售有一定规模了,现在有考虑国际贸易冲突时从印度出口,主要是关税的问题。

Q:2019年原材料上升多,并做了一些重新的产品设计,存货有没有减值风险?

按会计准则来做。我们按计划采购,不是现货交易,同时嵌入式产品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公司规模在增长,库存比例会根据公司自己和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有些封测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考虑到交付风险还是会做比较多的库存。短期来看,没有下降库存比例的安排,长期来看会回到正常状态,现在太多不确定性了,但是其中的物料结构在变化。

Q:现在库存结构里主要是哪些?

每个月有两次生产的计划,每两周有一次会议,根据研发、需求、供应商情况做计划,供应链管理需要做各方面的平衡。比如担心疫情蔓延而受到物料交付的产品,会做更多准备。公司产品很多都是期货交易。

Q:政府新基建的投入的影响,公司PBG业务和FAI有一定相关性?

安防行业来看,安防在向所有行业渗透,视频技术用到很多行业,所以新基建会沾点光,但是和5G基站这种大的投入不能比。

Q:公司研发投入比重未来是否会提升?

研发投入会继续提升。

Q:1Q GPM维持得很好,能否量化疫情对公司成本的影响?

很难量化。从疫情发生开始,有些部门在加班,有不少于3倍的加班公司;生产中人员需要重新组合,复工后效率是降低的;需要的产品有差异,常规产品下降,高端产品比例上升,产品结构对GPM有贡献。

Q:EBG的下游应用有没有更明确的趋势,哪些应用有更快的放量速度?

有商业机密问题。

Q:多摄的市场前景?

安防多摄比手机更早很多年。未来相当比例的摄像机都是多sensor的,此外还和其他传感器融合,比如烟感(消防)、雷达(交通车流统计/违章)、热成像等。多年前用双目做身高测量,和结构光融合可以测量体积,还有和ToF的融合。

Q:这次升级换代是偏智能和软件的,叠加新的经济环境,未来进度节奏的预期如何?股权激励的目标有修正,现在对未来增长有没有先行指标和方法论么?

大家都希望把事情计算清楚,但是难度很大,只能做一个趋势判断。无论是硬件、软件、智能,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个人对行业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海康已经不再只是安防企业,安防只是公司的业务之一。最早是做治安的问题,比如西湖区现在去年一起都没有了。但是也看到,现在疫情等其他挑战还是存在的。此外还有交通问题,交通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6w,保险理赔4000亿,这块是不是能做很多事情,降低交通事故率,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公司的机会。公司的增长受太多情况的影响,比如没人想到今年疫情的事情,包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所以公司尽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没办法做很多预判。以前的增长预判是以惯性的思维做的。

Q:过去几年人员数量的增长很快,其他公司也在向这个方向做,如何应对友商竞争下人员费用的压力?

某些行业业务回报更高,他们给人才的回报更高,这是市场化的行为。相信只要给客户有价值,就会有回报。有些企业拼命扩张,后面收缩的时候受伤的是员工。现在资本是非理性的,对行业的成长是不利,对产业造成伤害。海康有能力应对,能比较好地生存下来。

Q:友商没有生产人员,海康不计算生产人员的人效比他们还高一点,人效提升的预期如何?

是公司看重的指标。和业务选择有关系,更好服务客户比人均效益更重要。面对集成商/工程商自己来做,人均下降,但是可以做精细化经营;做硬件人效低,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

Q:过去这几年公司产线不断扩展,远期来看公司会变成ICT领域很多落脚的公司,还是专注视频物联?

还是智能物联的方向。海康业务还是很清晰的,锁定的业务在做事情,比如不会做网线,但是有客户有配硬盘的需求,所以我们会给配,但不会向市场分销。电脑主机本来就在做。

Q:1Q19电话会很有信心,今年公司取消了业绩展望。目前来看,商机数的同比和环比情况?

现在看商机数意义不大。现在用户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来做,不能用正常环境下对待。

Q:华为机器视觉的战略和重点转变,这个影响下公司的应对方案?

这是华为的选择,我们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

Q:创新业务拆分上市,其他创新业务是否都会有类似的进展?

以前计划是回购回来的,但由于美国制裁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更愿意拆分出来,避免美国制裁的风险。主要是基于未来10-20年美国制裁风险。此外,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的激励、对股东的回报都有好处。

Q:海康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增长?海外市场的增速能否维持?

发展中国家增长更快,除北美外其他都是增长的,有些汇率波动会有影响,欧洲增长也是不错的。当前海外市场比较混乱,但相对来说海康交付能力更好,公司的份额在进一步提升。混乱情况下,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公司做得更好。

Q:机器人业务情况?

创新业务到10亿收入时会分拆,机器人业务现在8亿多。会计准则调整生效后,收入确认变成控制权的转移,机器人业务有个工程施工的问题,所以收入确认推迟了,导致一部分收入要确认在2020年,对机器人2019年营收有影响,但是对2020年是好的影响。

Q:疫情影响下工厂的集中度要下降,AGV等使用要增多?

影响不会特别大:1)这个实施周期很长;2)以前人员紧张,现在劳动力过剩,需求反而不那么强。龙头企业还是会加大投入,规模小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减少投入,设备投入会放缓。

Q:软件的开发是基于海康自己的硬件,还是可以对接其他厂商的硬件。未来5-10年是软件适应硬件,还是软件推动发展?

早期做软件,都是为了配合硬件。现在是面对市场来解决客户问题,不仅是为了配合硬件,而是从需求出发、解决客户问题。未来变成什么样的公司顺其自然。公司软件会适配其他厂商的硬件。

Q:现在EBG、SMBG是老客户的安防切换,还是新客户?

无论直接间接都是我们的客户,但是我们现在视频不仅是安防,而是提供更多方案,解决更多的问题。可以说几乎都是公司的老客户。但以前是安保部门打交道,现在更多是和生产技术部门、IT部门来做生意,也相当于开拓新客户了。

Q:公司的人效什么时候到拐点,投入产出比更高?

这个没有想过。公司考虑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有的客户的投资回报非常快,有些客户投资周期很长。现在有些单个客户EBG收入,比所在区域PBG整个收入都大。

Q:后端产品的形态变化比较快,统一云平台等和华为等比怎么样?未来会不会有向前端拓展,解耦的趋势?

这是后来进入者搞的说法而已,本来就是解耦,本来就是互联互通的,本来就有很多标准规范,只是后来有些公司需要讲一些口号。后端产品非常丰富,不可能一家公司把所有事情都做掉,各家在找自己的定位。后端产品我们也提供综合平台等,但是数据存储、大型路由器、高端交换机等我们是不做的。大公司进来不愿意做苦的事情,只交给生态做,肯定一塌糊涂。

 

Q:1Q20预收占营收比例和同比增长都很明显,有什么指示意义?

总额很小,影响不大。疫情期间的资源配置问题,防止一些取消订单的风险。以前不太计较这方面的事情,但是疫情期间确实压力比较大。

疫情期间员工到现场去是有较大风险的,公司对员工有较多的补贴,所以对客户的要求也不会和没有疫情期间完全一样。不需要太在意,这个数字不大。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柏楚电子分析师交流纪要20220617(47 次阅读)
  2. 广联达投资者交流20220616(47 次阅读)
  3. 中控技术交流20220615(47 次阅读)
  4. 传音控股交流20220616(47 次阅读)
  5. 中控技术交流 20220614(47 次阅读)
  6. 百度2022年第1季度业绩电话会议纪要 20220526(47 次阅读)
  7. 网易1Q22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5(47 次阅读)
  8. 快手1Q22业绩电话会议纪要20220524(47 次阅读)
  9. 金蝶国际交流纪要 20220523(47 次阅读)
  10. 用友网络交流纪要20220525(47 次阅读)

本网站的行业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报告均来自互联网;本网站的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由唯常思价值投资网整理编辑,不涉及任何股票的推荐。 由此 <<返回首页>>
cache
Processed in 0.004808 Second.